003-01


  7歲的奧利維亞和伊莎貝拉來自英國,她們是一對同卵雙胞胎,擁有近乎完全一致的遺傳信息。不過,兩個女孩的命運卻迥然相異。  


  2005年6月,1歲的奧利維亞忽然高燒不退。血液化驗的結果讓大家大吃一驚:奧利維亞患上了急性白血病。因為是同卵雙胞胎,醫生連忙對伊莎貝拉也進行了檢查,結果讓人鬆了一口氣:一切正常。在醫生們的幫助下,小奧利維亞最終恢復健康,但醫學專家們卻遇到了一個困惑多年的難題:既然是同卵雙胞胎,為何奧利維亞不斷生病,而伊莎貝拉卻非常健康呢?


  隨著研究越來越深入,困擾醫生的答案也將漸漸浮出水面。這些經典遺傳學無法解釋的現象,表觀遺傳學有望部分揭示。研究人員發現,雖為同卵雙胞胎,但雙方個體對遺傳信息的“表觀修飾”存在大量差異——DNA甲基化水平不同。 


  事實上,很多例子證明了“表觀修飾”的存在。


  “表觀遺傳學是指在基因組序列不變的情況下,可以決定基因表達與否、並可穩定遺傳下去的調控密碼。” 清華大學醫學院表觀遺傳學與癌症研究所教授孫方霖曾向《中國科學報》如此介紹。也就是說,人類不僅有作為遺傳物質的基因組信息,還有一套管理、調控、修飾基因組的密碼指令系統。不同的個體,指令系統也不同。另外,這套密碼指令還能在特定環境下發生改變。


  更神奇的是,改變後的指令很可能會遺傳下去。然而,這套系統是如何發生改變並遺傳,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並不為人知。 


  神奇的開關


  事情慢慢有了轉機。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甲基分子(-CH3),它就像一個帽子:帶上它,基因關閉;摘掉它,基因表達——被分別稱為甲基化和去甲基化。這些數以百萬計的甲基有些直接附著在DNA上面,有些則附著在某些和DNA糾結在一起的組蛋白上。當機體不希望某些基因信息被讀取時,基因的“啟動子”DNA就被戴上很多甲基帽,使得基因無法從那裡讀取,啟動功能。因此,即使攜帶遺傳信息完全一樣的兩個個體,由於表達修飾上的差異,也可能會表現出完全不同的性狀。


  2003年,美國杜克大學教授蘭迪·朱特爾和羅伯特·沃特蘭博士終於掀開了DNA甲基化的神秘面紗。人們此前認為,在形成精子和胚胎前的植入階段,細胞中的DNA甲基化幾乎會完全重新洗牌,也就是說“基因修飾”沒有遺傳下去的可能。近些年來,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,某些甲基化是可以遺傳的。


  2007年,日本科學家在小鼠中發現,一種稱為stella的蛋白質能夠有效保護卵子中某些基因的甲基化修飾,並傳給下一代。研究人員還得出結論,基因的甲基化或者去甲基化,和環境的改變息息相關。也就是說,雖然遺傳信息沒有改變,但環境的改變、豐富的經歷、甚至不良的習慣,都有可能遺傳給後代。然而,這些對基因的表觀修飾是通過怎樣的方式進行,它們又是靠怎樣的機制遺傳下去的呢?這一切曾經是個謎。不過近年來,科學家們已經獲得了一些信息。


  2011年6月,馬薩諸塞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們發現,當果蠅處於脅迫條件下,它們會因適應環境而發生改變:原本緊密結合在“異染色質” DNA纏繞區的一種轉錄因子被釋放出來,這些纏繞區域得以解開並進行複制。表觀遺傳並非只是DNA甲基化這麼簡單。科學家們發現,對基因組的表觀遺傳修飾還包括組蛋白(可供DNA纏繞)的修飾、染色質的重塑、微小RNA的調節等諸多內容。


  上帝的禮物 


  之所以稱為禮物,是因為在腫瘤生成和治療、幹細胞分化等諸多領域,表觀遺傳學扮演了重要角色。有研究人員發現,一部分DNA甲基化在腫瘤形成的早期發生了變化。並且,它不但對腫瘤早期轉化起作用,甚至也能影響腫瘤的轉移。 2004年,美國食品及藥品管理局首次批准了一種DNA甲基化抑製劑的新藥——氮雜胞苷,用於治療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。該藥能通過去甲基化作用,提高“正面”基因的主導地位。據藥品開發商Celgene公司介紹,重症病人服用氮雜胞苷後,壽命能延長約兩年;而採用傳統療法的患者,存活期只有15個月。 


  正因如此,不少技術人員對利用表觀遺傳學開發藥物表現出極大興趣。例如,目前尚無好方法治療藥物成癮。科學家發現,成癮藥物會導致腦區的基因調控水平的改變。即使戒藥後,這些基因表達的變化仍可存月餘,甚至導致病人終生心理成癮。而表觀遺傳讓飽受困擾的病人看到了曙光。正因為這份禮物非常厚重,所以關於它的研究持續升溫,進行得如火如荼。


  孫方霖認為,類似人類重大疾病、幹細胞、體細胞重編程、衰老、神經科學研究等科學問題,其分子機制都離不開表觀遺傳調控。 


  而基因組學的科學家們,正嘗試著找出某一特定群體之間表觀遺傳的差異,更好地詮釋生命奧秘。

表觀遺傳學決定你的後天特徵

創建時間:2018-08-31 14:08
收藏